文|令狐伯光
前两天,中国著名编剧汪海林则在某社交平台上吐槽:适合出演电影的30-35岁男演员已经“断档”,甚至是用上了非常“严重”的这个词。
由于“郑爽事件”引起中国娱乐圈全面的批评流量明星的风潮,同时也因为之前的“流量经济”时代导致中国年轻演员确实不太能打。
这个评论里自然就是一波粉丝推荐某些演员能够演电影,另外一波观众则否定这波演员还不行的争吵当中了。
那么,这个中国30岁到35岁的演员到底有没有“断档”呢?
答案是虽然因为“流量经济”的问题确实引起了乱象,但事实上还是没有很多网友吐槽得那么糟糕。因为只要在中国影视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之下,当没有ai机器人,VR虚拟文化产业取代现在这种影视娱乐产业。
那么中国演员非但不会断档,相反还会供过于求了。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反而不是演员“断档”,而是优秀的影视资本、优秀的导演、编剧和团队跟不上才对。他们拍不出好戏一直用大量的“流量明星”来堆,如果能把优秀的资源集中于实力派演员。
那么很多观众不太认可的30 男演员都有可能出位。
从香港男演员的阴影下到统治市场,内地70后男演员挑起大梁
现在中国一线电影男演员毫无疑问以70后男演员为主,大概列举了下接近20位。
比如徐峥、黄渤、吴京、邓超、陈坤、黄晓明、张译、于和伟等、还有国内外拿过电影节影帝,但是还没有演商业大片的廖凡、段奕宏、秦昊、王千源、黄觉等,再加一个60后的张涵予。
别看现在内地70后男演员好像挺威风的,他们曾长期生活在“香港演员”的阴影之下,特别是男演员一直商给香港男演员做配,或者演反派。
原因是80,90年代张艺谋等第五代大导演巅峰时期擅长的都是文艺片,当时内地商业电影不行。我们现在感觉好像内地文艺片挺辉煌,但电影产业盘子很小,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和同时代香港四大天王,周润发,张国荣,梁朝伟,成龙,周星驰等等几十位巨星相比。
你现在回头去看,内地文艺片巅峰时代的演员。
那帮主角来来去去就是葛优、巩俐、李雪健、刘晓庆、宁静、还要加上导演姜文,张艺谋和冯小刚等人。
2001年,我们签署WTO后港台影视资本和电影人全面北上。
香港巨星轻而易举占据了整个华语电影市场的顶级电影资源,人家有工业化的优势,有人脉和资源的优势,最关键的是当时的中国观众也更加地认可香港巨星。
2001年后能演电影主角的内地演员:男演员就一个葛优,女演员就一个巩俐,连好苗子宁静等人都只能去演电视剧,更不用提大量老一辈演员了。
不过,这个时代香港女演员要么退隐的退隐了,比如张曼玉,王祖贤,关之琳等。要么嫁人的嫁人了,比如林青霞,邱淑贞等等。
香港本来捧出的年轻女演员就不多,后来又被陈冠希一波全带走了。
中国电影市场女演员这个位置就空缺出来了,此时香港签署了电影领域的《CEPA》,要求进入市场的电影要有内地演员参与。
2001年到2012年这10年间,当时华语顶级商业大片都是港台资本投资,两岸三地大导演导演,香港男主角搭配内地女主角的模式。
这个模式捧出了大名鼎鼎的“四旦双冰”汤唯高圆圆,一直还延续到了现在。
但和“四旦双冰”同一辈的内地小生命运多舛,同样都是参演一部大热内地电视剧(或者文艺片火了),内地花旦跟着就能接到商业大片的女主角资源,但内地小生就只能演配角或者反派。
陈坤的资源算不错了,但能演主角是中下投资的《理发师》《门》,这个商业大片一直到《画皮》过后。
同时代徐峥、黄渤、邓超、黄晓明、吴京都差不多如此。
那么,内地70后男演员什么时候自己能演商业大片绝对男主角的呢?
这个就是在香港电影人越来越老了,内地电影人把盘子捡起来再将蛋糕做大的过程。徐峥制作的《囧》系列让他超越演员的意义,吴京以《战狼》系列和《流浪地球》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
张涵予,邓超、黄渤,陈坤和黄晓明差点但也手握自己的商业大片。
张译、雷佳音、于和伟等演员这两三年才崛起呢,但他们也都是自己凭借着实力一步一步走到商业电影男主角的位置上,相信大多数观众都是服气的。
廖凡、段奕宏、秦昊、王千源、黄觉都能演文艺片和中低投资电影,现在差的无非是商业大片的男主角,用现在网上的话说就是还不扛票房。
不管如何,现在中国电影被70后男演员包了,同时这个人数并不算少。
30至35岁男演员没有“断档”?只是缺乏机会
这个80后演员也有一些人能入选,但是人数就少了很多。
沈腾、王宝强、雷佳音、冯绍峰、胡歌、章宇、大鹏和85后的黄轩等。还有一些演员也演过电影,但这个工作重心还在电视剧上。比如王凯、张鲁一、郭京飞、朱亚文、靳东、罗晋、潘粤明、聂远等等。
那么,30岁到35岁的男演员与70后男演员相比差距是什么呢?
我个人觉得也就三个标准,一是能在国内外知名电影节拿拿影帝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是能演票房爆款的商业大片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三是前两项的综合下来在观众那里的人气、知名度和国民度。
与70男演员们相比,目前30岁到35岁的男演员当中。
沈腾和吴京一样是市场上最稀缺的类型演员,王宝强和徐峥,黄渤,邓超一样开始做幕后的操盘手(导演和投资人),逐渐超越演员的意义。
雷佳音勉强能够算上,但因为崛起太快演技上没有拿到影帝,同时又没太扛得住商业大片的票房。
剩下的胡歌、章宇只能演文艺片或中下投资的电影,还缺乏商业大片的洗礼。
这么一来,黄轩算是同辈中商业电影和文艺片都较均衡的,但也是文艺片上没拿影帝,扛起的商业大片和70后男演员相比有差距。
剩下更年轻的男演员除了易烊千玺好些(流量兼具实力),其它像刘昊然、彭昱畅、欧豪、黄景瑜、尹昉、董子健等等,这个差距就不是以道理计了。
实际上,不管是文艺片拿影帝还是商业片扛起票房,这个背后涉及到的东西都只有一个东西。
——人脉和资源。
这个再有演技和人气的演员没有电影演,他们又怎么可能升级成为电影演员呢对吧?
那么问题来了,2012年至今的中国电影却是在迅速发展的,这个能演电影的30岁到35岁演员为何会“断档”呢?
原因就是资源一度被没有实力的“流量明星”占据了。他们败坏电影的口碑、又败坏了观众对于电影、年轻演员的评价体系。2012年后中国电影没有给年轻演员机会吗?恰恰相反,当时因为流量赚钱反而给了流量明星太多的电影资源。
好点的有《动物世界》的李易峰,《一出好戏》的张艺兴,《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井柏然等。
这个差评如潮的就太多:《盗墓笔记》《上海堡垒》的鹿晗,《西游伏妖篇》的吴亦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杨洋等等。
这个时候,很多观众或许会觉得30岁到35岁男演员是否无法崛起了?
答案恰恰相反,在当前中国观众批判“流量明星”的时代,只要中国电影真正做到了“去流量”明星,再给有实力的年轻演员的电影资源。这些年轻演员或许无法马上独当一面,但是磨炼 磨炼部能出位的机率还是很高的。
原因是香港巨星越来越老了,40岁以下的演员严重青黄不接;刚接手市场的内地70后演员也快老了,纷纷奔向50岁了。
这样一来,只要中国电影还在迅速发展,这个资源一定会向年轻演员倾斜,而在“去流量”的时代下。现在是能演电影的年轻演员虽然还带“流量属性”,但相比前五年的“四流量三小只”时代好了不少。
比如2015年左右最火的年轻演员,要么是出口转内销的“归国四子”,要么是自己捧出来的流量三小只,李易峰和杨洋一流。
2018年后火起来的年轻演员:在后“流量时代”还是有严重的流量属性(粉丝到处控评和 撕乱),但好歹是凭作品和角色火起来的,他们去演电影比之前的流量明星好了很多。
这里举个例子:这些演员演的电影观众会骂电影烂,会骂演员不适合演电影,会骂这演员扮相丑甚至是长得丑。
但你会发现一件事,没有多少观众骂他们演技太烂了——
尾声
这个适合出演电影的30-35岁男演员已经“断档”了吗?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个人觉得这些演过电影的演员快了,只是还差几部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磨炼罢了。
比如胡歌、章宇、黄轩,刘昊然、彭昱畅和董子健,以及演过电影工作重心重回电视剧的王凯、张鲁一、郭京飞和朱亚文等等。
我个人觉得2018年后崛起的一些年轻演员,出演电影都有较高的机会。
比如李现、朱一龙、白宇、邓伦、张若昀、白敬亭,甚至是今年才火的张哲瀚等。
目前李现、白宇和邓伦都已经演过电影了。
朱一龙有两部等待上映的电影资源,只有张若昀没有电影资源。
我个人觉得按照现在这个环境发展下去,未来能够参演电影的年轻演员,人数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多的。
流量明星不评价了,后续的实力能否跟上很重要。从早期的李易峰、杨洋、井柏然、吴亦凡、鹿晗和张艺兴到后期的肖战、王一博等等。
这个“流量时代”的遗毒还会很明显,一如上面列举的靠作品角色火起来的年轻演员,我个人觉得他们未来有较大的机会出演电影。
但因为“流量属性”带来的粉丝控评与网友相互攻讦,肯定会持续下去。